168名心理导师、300个护学岗、1270份温暖包
邹城用细节诠释“幼有所育”

近年来,邹城市锚定“幼吾幼”教联体品牌目标,整合家庭、学校、社会三方资源,在思想教育、安全护佑、福利享有等方面协同发力,着力营造“幼有所育”“幼有所佑”“幼有所享”的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,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,60余所学校获评国家、省级德育品牌学校。
思想筑基:三重体系扣好“第一粒扣子”
围绕“幼有所育”理念,邹城市针对青少年认知特点,将心理、法治、红色教育贯穿各学段,筑牢成长根基。
“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‘拔节孕穗期’,打造‘心语健康’品牌、构建‘预防—干预—发展’三维体系,核心就是想让每个孩子都能带着阳光心态成长。”邹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成员冯广伟介绍。聘请168名心理健康教师及专家,每年开展2次全覆盖心理健康筛查,联动社区干部、专业心理机构、医疗机构,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。法制教育方面,开展“教联体”公益行行动,聚合公检法司及团市委、关工委、法学会、律师协会等力量,每年举办“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题教育”“模拟法庭”等多样化法治教育活动30余场,覆盖师生8万余人。北大新世纪邹城实验学校学生杨明栋在参加活动后深有感触:“我真正地意识到,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,那些真实案例也让我明白,知法守法不仅是义务,更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盾牌。”红色教育依托本地鲁南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纪念馆等资源,打造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建设“党史长廊”“君子教育”等主题文化阵地及15个校园红色文化展馆,开展红色故事宣讲、“红色云展厅”进校园等活动180余场,推动红色教育入脑入心。
安全守护:三道防线撑起“保护伞”
聚焦“幼有所佑”目标,邹城将青少年的身心安全置于首位,构建进校、校内、校外三道防线。
以学校为圆心,整合教育、公安、综合执法、镇街、社区及家长力量,搭建“部门+学校+家长+社会”联动护学体系,全市300所学校、幼儿园均设立“1+4+N”护学岗,配齐一键报警装置及防冲撞设施,提升校园周边及重点时段安全保障水平。校内紧盯消防、食品、防霸凌等重点,常态化开展消防应急演练、“餐饮安全你我同查”等主题活动,设立16个“校园调解专班”和32处“言和堂”化解矛盾。邹城市接驾山小学副校长孙士营坦言:“有家长、民警参与调解,学生矛盾化解更顺畅了。”邀请消防、公安、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学生家长等各界人士参与,提高校园安全工作透明度与满意度。持续强化校外防护,400余名交警、家长志愿者引导学生遵守交规,及时纠正危险行为;1595名网格员利用“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”优势,在寒暑假等重点时段常态化开展学生防溺水巡查等行动。“看到家长志愿者们风雨无阻地守护孩子,我们特别感动。”接驾山小学校长赵吉祥表示,“家长志愿者护学岗不仅缓解了校门口的交通压力,更拉近了家校距离,形成了‘学校主导、家长参与、社会协同’的安全防护网。”
关爱帮扶:三方机制铺就“阳光路”
以“幼有所享”为目标,邹城凝聚家、校、社三方力量,构建全链条立体帮扶网络,温暖困境、偏航、特殊学生群体。
聚力孤困儿童关爱保障,落实孤儿助学、大病保险等项目,常态化开展孤困儿童健康体检、圆梦“微心愿”、发放“温暖包”等活动,保障标准连续6年逐年提高,惠及孤困儿童1270人;创新“慈善+未保”模式,累计争取九巨龙慈善学校免费接收我市152名孤困儿童入校就读,有效补充政府救助。为帮助偏航少年重回正轨,定期组织未成年社矫对象赴“两孟”等传统文化阵地及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熏陶,重塑人生观、价值观。教育、司法、公益组织量身定制监管方案,畅通复学渠道,2024年帮助2名未成年社矫对象重返校园。特殊教育领域,深入推进“全纳教育”,在特教学校附设人民医院儿童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学前班;创新发起“艺童益行”残障儿童帮扶计划项目,将康复训练与文化艺术教育相结合,为全市1782名残障未成年定制个性化文化、艺术、体育、康复等培训计划。该项目荣膺全国首届“志愿助残阳光暖百佳案例”、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第二届志愿助残优秀案例。
从“心”出发,以“爱”护航,邹城市“幼吾幼”教联体品牌正将孟子“幼吾幼”的理想照进现实。通过家、校、社的深度协同与创新,这座城市努力为每位青少年撑起充满希望与关爱的“万里晴空”,让“幼有所育、幼有所佑、幼有所享”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。(相程龙 吴冠成 张洪利 杨艺 丁雨婷)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